“客户可以直接在销售经理的电脑上,核对原材料的采购时间、产品的生产进程、操作工位上的工人姓名。所以后来德国人提出工业4.0,我一点都不感觉奇怪,因为他们很早就在这样做了。”她说。
刘未未是武汉大西洋连铸设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西洋连铸”)的总经理。而她十二年前在德国看到的一幕,早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的未来。
工业4.0被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更是将两者融为一体,希望在强国之路上更进一步。
数日前,2016年12月23日,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现场会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从2015年年初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个想法,到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文落实,正式将《中国制造2025》定调为中国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战略,中国制造2025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
刘未未所执掌的大西洋连铸是一家武汉的民营企业,正是这场工业革命的见证者和践行者,其所在钢铁业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折射出这场工业革命的全景——一场没有硝烟的未来话语权竞赛。
技术派的传承
2004年那次德国之旅后,刘未未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经过几个彻夜不眠的思考,她想好了要引入德国的先进技术理念,并将其融合到大西洋连铸的具体运营中去。
大好的行业背景也为刘未未的实践提供很好的支持。
2000年开始的十多年间,中国钢铁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2000年初,中国的钢铁行业开始蓬勃发展。连铸比(连铸合格坯产量占钢总产量的百分比)从此前的不足30%,逐步攀升至90%以上。作为上游的连铸技术提供方,大西洋连铸的业绩一路飙升,并在2006年达到6亿元的营业额高峰,公司连续几年人均纳税在武汉市名列前茅。
接不完的订单、上不完的项目,让每一个钢铁业从业者,如同高速运转的陀螺般转动,时代在推着每个人被动向前,很难有精力停下来思考。
但大西洋连铸是一个例外。
受德国企业的启发,大西洋连铸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用工业4.0的方式对供应链进行优化。公司把一些智能化的软件程序装入物流、采购和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中,以此做到生产环节的可追溯。
“供应链的透明程度决定了公司未来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境外市场。”刘未未说道。在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在语言方面可能不如母语是英语的竞争对手,但视频是富有说服力的。可以让客户明白公司的产品实现不是偶发,而是每个环节都经过深思熟虑的。
大西洋连铸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基于对于技术的一贯的坚持和重视。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西洋连铸的创始人刘联群赴美国进修学习连铸技术。在与美国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中国连铸行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前景,萌发了创建专业化连铸技术公司的想法。
1992年公司创办,前身是武汉市青山大西洋冶金技术研究所,大西洋连铸正式成立于2001年,与需要大量人力的钢铁企业不同,这是一家技术密集型的公司。大西洋连铸目前有近百名员工,其中有一半是技术人员。公司每年把20%-30%的营收,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专利保护中。
大西洋连铸在连铸技术领域获得三十多项专利,每年推进新的机型或技术,以适应不断升级的钢铁产业。其中几项技术创新较大地影响了国内连铸领域,成为中国连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时间,或填补了中国连铸技术某些具体细分的空白等。
但是对于刘未未来说,这些技术成就,相对来势汹汹的工业4.0,还远远不够,未来的挑战非常大。
启赋资本创始合伙人傅哲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钢铁作为传统行业,产能存在过剩的情况,资本关注会比较谨慎。
钢铁业定调
在经历了几年大跃进式的快速发展后,2013年左右,过剩的产能把钢铁业带入了盘整期。钢铁企业开始合并重组,市场活跃度逐渐下降。
大西洋连铸总经理刘未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受行业周期影响,公司近几年营收大幅滑落。
此前,大西洋连铸只在印度、非洲等地零星布局。最近两年国内钢铁市场趋冷,海外市场成为了大西洋连铸越来越重要的关键词。
“处于行业尖端的外资公司能够反周期生存,及早全球化是一个解决方案。全球市场均衡布局,利于业绩稳定。”目前,刘未未对海外业务非常重视。
从最初的被动出海,到主动布局。“公司在印度等地开设办事处,主动开拓当地市场。”刘未未说。
在印度等地项目竞标的过程中,大西洋连铸面临着日本、欧洲企业带来的竞争。刘未未表示,首先大西洋生产的连铸机产品质量是过关的,符合高品质的要求。公司的竞争力还在于设备稳定且性价比高,并且富有地理优势,离目标市场更近。大西洋连铸可以提供更好的现场安装及售后服务,这些服务为客户带来的时间成本上的优势则成为行业内隐藏在报价单后的价值。
其中,印尼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钢铁生产成本低,当地成为大西洋连铸在海外的重要市场。此外,刘未未还看好美国市场。她认为,虽然美国对中国的钢铁制品有反倾销的情绪,但在钢铁生产方面,美国的设备逐渐在老化,存在改造的巨大市场空间。
对于钢铁业的未来,中国钢铁业协会已然定调——“去产能、走出去、智能化”。在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强力推行的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需要对于电气化和数字化两次工业革命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课,而技术型企业需要的是更进一步——提前布局工业4.0时代。
走出去,对于元气大伤的钢铁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生存问题的机会,而智能化是决定未来话语权的战略目标。
而业界理解的走出去并非将落后产能转移到海外,而是钢铁业企业以此为契机,向中高端市场进发的一个重要契机。
无疑技术将为这一进程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坚持技术领域吸收和赶超的大西洋连铸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大量机会,并探索一条钢铁业技术派的创新之路,留给刘未未的命题挑战相当大,要做的事情很多。
“在技术型公司方面,我们会倾向于投资一些技术特别高端,可以替代进口的钢材技术类公司,这样的标的目前国内特别少,我们还在甄选。”傅哲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