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长假期间,记者蹲点采访发现,南京“三小车”回潮现象严重,新街口、火车站、江宁等地区无处不现“三小车”载客身影。正三轮摩托车、机器三轮客车、残疾人专用车横冲直撞,甚至在机动车道上见缝插针,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其实,这一现象并非节日期间的偶然现象。记者调查发现,南京9年前被完全取缔的“三小车”,近半年内已呈愈演愈烈的回潮态势。不少市民痛心地说,再这样蔓延下去,恐怕多年前政府花大力气整治的“三小车”问题将再成城市顽疾。
直击:“三小车”在回潮在蔓延
10月5日至7日,记者兵分四路在南京城不同地区暗访,亲眼目睹了“三小车”载客的乱象。
镜头一:5日10:30地点:南京火车站
在火车站广场西侧至公交车站中间的三角地带,停靠着约十多辆正三轮摩托车“马自达”,均由三轮车改装而成,大多数装有电动机,车座后面简单安装了坐垫和遮阳棚,记者未在这些“马自达”上找到牌照。
当滚滚人流从车站出来,“马自达”便蜂拥而上。在记者守候的半个小时里,“马自达”共招揽了40多笔生意。由于这里是公交站、停车场车辆进出的必经之路,横冲直撞的“马自达”一度让交通陷入瘫痪。
镜头二:6日12:00地点:新街口
残疾人专用车车主严师傅告诉记者,在新街口商贸区,大概两三个人跑一个点,比如华新、新百等商场,把客人拉到哪里,就在附近等客。像这样的繁华地段,每天至少能载客50人次,起步价10元,去远一些的地段,如莫愁湖等至少要25元。
镜头三:7日15:30地点:双龙大道
在市郊,“三小车”载客现象更加普遍。记者从双龙大道地铁站1号口出来,看到马路边并排停着十几辆残疾人专用车。恰逢地铁到站,人群密集涌出地铁口,车主娴熟地招揽着乘客,一些人讨价还价过后,也就坐了上去。
纵深:城市痼疾曾花大力整治
在南京市民的记忆里,“三小车”在2003年最为泛滥。当时,南京约有“三小车”9000辆,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顽症。
2003年畅通工程工作方案公布1个月后,南京市对1994年制定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定》进行修改,增加了对“三小车”行驶的管理规定,以及在治理“三小车”过程中必需的折价收购、置换、暂扣、核发、注销牌证等管理手段,释放出严管“三小车”的强烈信号。
2003年7月起,南京开始整治“三小车”。由于“三小车”多为有牌、有证的合法车辆,车主多为无业、下岗人员,家庭生活困难,南京市特确定系列优惠保障政策,包括依法公开、公正收购置换车辆。
当年整治结束后,南京市70%的“三小车”车主表示愿意提前上缴车辆。其中,2095名车主已提前上缴车辆。各区共筹岗、腾岗、找岗万余个,已疏导安置车主3400名。
但2004年春节以来,部分残疾车经过私自改装,上路载客现象已经有所回潮,窗口地区残疾车辆集中带客现象增多。
2004年6月,南京市城市畅通工作方案提出,从严查处新型残疾车改装载客违章,清理整顿长途客运站点、火车站以及繁华地段残疾车聚集候客行为,深化“三小车”治理成果。
2007年、2009年的城市畅通工作方案中,都能找到“三小车”的身影,反映回潮现象持续存在。
调查:老现象背后暗藏新问题
问题一:面对禁令,车主铤而走险
面对禁令,这些铤而走险的车主显然不以为意。记者甚至看到,有交警拦住残疾人专用车车主,但车主依然开足马力疾驰。“载客的残疾人专用车,车主大都不是残疾人。”一位陈姓车主告诉记者,他原先是做杂货生意的,现在生意难做就开专用车,开了一年了。
开了20多年公交车的徐司机说起“马自达”来很是头疼:“即使交警拦截了,也不会扣车,所以他们更有恃无恐。”
问题二:修路+堵车+出租难寻,“三小车”有市场
在双龙大道,记者坐上一辆“马自达”前往南方花园小区,付3.5元。开车的师傅是来自河南平顶山的农民,他说,“多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多,少的时候也能赚几十块,比在家种地容易。”据他介绍,他的“马自达”是花800多块钱买的已经被淘汰的车,又花了1000多块钱改装了一下。双龙大道地铁站周边有不少社区,人群居住密集,但是从这些社区步行到地铁站都要15分钟以上,“马自达”就穿梭在这些社区和地铁站之间。
记者在汉中门、莫愁新寓和江东北路上随机采访一些搭乘“三小车”的市民,他们坦言:“现在到处修路堵车,交通高峰时出租车根本打不到,我们也知道‘三小车’危险,但为了赶着上班或者接孩子放学,就‘三小车’靠得住!”
追问:“三小车”载客何时是尽头
“三小车”回潮,让城市管理重新面临考验。
记者多方了解到,南京市2003年对“三小车”集中整治后,撤销了领导小组,此后整治就转入常态化,由交管部门主管。南京交巡警二大队副大队长葛川平对记者说,“这个事情,还真需要多部门一起来管。因为‘三小车’问题涉及民政、城管、工商等多个部门和环节。比如,电瓶三轮车没牌照是不允许上路的,而南京在十多年前就停止发放牌照了,可以说现在路上跑的几乎都是违规车。我们呼吁了好多年,希望从销售源头上控制住,但没有多大效果。”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对“三小车”死灰复燃现象,去年底秦淮区的政协委员们曾进行专题调研。一位委员建议将“三小车”治理工作纳入职能部门日常监管范围,纳入相关领导政绩考评序列,结合治理更好地满足百姓交通需求。
一些人流量较大的低档大市场附近路段,购物、批发小商品的居民和个体经营者,因为价格便宜、又能带货,首选“三小车”。部分城中村或城郊结合部新建小区公共交通配套滞后,远离主干道,居民上下班除了骑自行车、电瓶车,就只有坐“三小车”出行。另一方面,个别下岗失业人员或残疾人生活困难,为了谋生又重操旧业。
委员们建议,城市公交运行体系要创新,在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和新建居民小区,建立临时小公交运行体系,注重与城区公交、地铁对接。在整治过程中,要从解决“三小车”车主的“饭碗”入手,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尽快按政策办理低保手续;对因病致贫、子女上学有困难的家庭,采取民政救助或结对帮扶的形式,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