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鲦鱼效应”是自然界的一种奇特现象,喜欢群聚群游的鲦鱼,在畅游过程中鱼群的整体方向是以游在前面的大鱼为标准的,排队式的信息传递是鱼群保持队型不散乱的关键。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条队伍最前面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这条鱼因失去自制力从而导致行动发生紊乱。与此同时,因为惯性追随整个鱼群的游动也呈现出了“集体紊乱”现象。“鲦鱼效应”也经常在现实的经济和管理活动中以不同形式出现。
近日,关于可能“第三次煤电联动”的消息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所谓煤电联动,是指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当周期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时,相应调整电价;如果变化幅度不到5%,则直到累计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时再进行电价调整。因为目前全国电煤价格每吨涨价约8%,中电联已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实行煤电同步联动,这意味着电价将可能再次上涨。
作为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有着其特殊的出台背景和作用。不过我们必须看到,煤价是决定电价的重要因素,但却并不是惟一因素,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间电力定价市场化问题、各类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改善和其他成本等,也都是影响电价成本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内上下游企业间尚未实现市场化接轨的现实下,这种“一锅糨糊”式的煤电联动还是不可避免存在诸多问题。
从现实来看,在煤电联动导致的电价上涨中谁都不承认自己是最大受益人就是个较为惹眼的“怪现象”。即发电企业认为自2006年6月30日起全国销售电价上涨的举动中,平均每千瓦时2.494分的提价真正落到发电企业头上的只有每千瓦时0.979分,只占39%左右;而国电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前一段声称国电公司2006年利润将达220亿元时也表示,这个数字是靠加强管理而不是靠电力涨价挣来的;煤炭企业则表示他们的成本中一半是电价,所以他们也不希望电煤价格上涨超过一定程度从而导致电价上涨。
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煤炭企业谁是电价上涨中的最大收益者呢?这个答案或许并不重要,但是其中表现出的“煤电联动涨价恶性循环”失控倾向却值得警惕:电煤价格上涨5%以上→煤电联动→电价上涨→包括煤炭企业在内相关企业成本上升→电煤价格再次上涨。
如果把煤电联动出台的初衷看做是鱼群中领头鲦鱼的控制神经的话,期望形成能及时反映煤价变化的电价调整机制,则是这根神经的重点。而在复杂的现实利益博弈中,却呈现出这根“神经”被“麻醉失控”的可能。如何防止煤电联动中出现整体失去方向的“鲦鱼效应”,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毕竟电价是个关系到百姓民生和经济活动中各行各业的大问题。